苗怀明:网络红学的典范之作——读《握红小札》有感(大嘴说红学之二)
编者按:
小文《说说红学研究的学术门槛》发出后,引起较大争议,本公众号随后又先后刊发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,同样引起关注,可见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兴趣。现再刊发笔者评述《握红小札》一书的一篇小文,算是对相关争议进行的回应。
刀丛中的小诗原名张昊,笔者与其交往已有十多年,平时联系虽不多,但知道他仍在用功读书、用心写作,也知道他最近过得颇为不顺,相信历经风雨的他,不会在一道小沟里翻船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刀贤弟,保重。
网络红学的典范之作,这是笔者对刀丛中的小诗所撰《握红小札》一书的总体评价。显然,做出这一评价,马上就得面对言过其实、过分拔高之类的质疑和批评,这是可以想象到的。
《握红小札》
尽管刀丛中的小诗在网络上的名气已不算小,但在现实生活中,知道其人者似乎并不多。笔者之所以这样为《握红小札》一书定性,缘于个人近年来对网络红学的广泛观察与认真思考,相信这并非孟浪之举。
网络红学虽然是个新生事物,但年头并不算太短,它和网络的兴起与普及几乎是同步的,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,也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。其间一批以《红楼梦》为主要内容的网站、论坛、博客、微信群、公众号等相继创建、运转,到如今,数量可以用成百上千一词来形容,而且有不少人气很旺,相当热闹,吸引了不少喜爱《红楼梦》的网友。
就本质而言,网络红学不过是业余红学的一种延伸和发展,但它借助网络技术,与传统的业余红学有着明显的不同,这表现为:个人意见快速广泛的传播、平等充分的表达与即时、便捷的交流。
如今,一个人只要对《红楼梦》有心得体会,只要有发表、交流的意愿,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出来,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
王鹏绘《红迷的世界》
就对公众的影响而言,网络红学已拥有相当的话语权,其影响力足以能够和纸质媒体平分秋色,甚至会超过后者。
网络红学一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,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,这是不容回避的,其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:
一是网络红学一直在混乱而无序的低水平状态下发展,二是网络红学参与者对专业研究者的普遍敌视。
以下分别来说:
首先,网络红学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在丰富、多元的态势中发展成长,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约束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但问题在于自由发展并不等于随意发展,多元并存并不等于没有原则,无论是网站、论坛还、博客还是微信群、公众号,都需要一定的自律,这种自律既包括学术层面的,也包括道德层面的。
叫你不要念《葬花吟》,你不听
从学术层面而言,既然是学术探讨,就应该遵守应有的学术规范,具备基本的学养和能力,这包括对作品较为准确、深刻的解读能力、足够的作品阅读量、对本学科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的掌握、熟练检索、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、掌握基本的文艺理论知识、对中外文学以及历史、哲学、宗教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、对本学科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、基本的归纳总结及论证能力、较高的写作表达水平、必要的学术训练,等等。
但据笔者个人的观察,网络红学的参与者具备这些条件的非常少,能达到专业水准的,不过几个人而已。
作为业余爱好者,没有受过专业训练,达不到这些条件,原本无可厚非,遗憾的是,不少业余爱好者意识不到这一点,反而非常自大,动不动就看不起专业研究者,不愿意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学养和能力。
求评审
从道德层面而言,要尊重不同的意见,尊重和自己论辩的对手。
遗憾的是,在一些网站、论坛、博客、微信群和公众号上,板砖横飞,侮辱谩骂成为家常便饭,在这种缺乏尊重、友善及信任的状态下探讨问题,争论往往沦为一场混战,对探讨的结果自然是不用期待的。虽然不是每个网络平台都是如此,但可以说是相当普遍。
网络红学属于业余红学,各人秉性、修养不同,良莠不齐,学术水准整体不高,这也是正常的,不必苛求,但总要不断有进步才是。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,这种进步似乎太小,相当多的网站、论坛、博客、微信群及公众号一直在原地踏步。
其次,网络红学本该与专业研究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。
推翻牛顿力学
但遗憾的是,网络红学一直呈现出与专业研究者对立的状态。将专业研究者丑化成迂腐、无能、挥霍纳税人钱财者,进而肆意地进行嘲讽、谩骂,这已经成为网络红学上的一种普遍现象。
其他不光是红学研究,在其他领域,嘲笑和丑化专业学者也已经成为网络上的一个普遍现象,至于这一奇怪现象形成的具体原因,笔者将另文分析。
这种对立造成的后果是可以看得到的,那就是网络红学由此拒绝了与专业研究者的交流,尽管不少业余爱好者很想从专业研究者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。
对专业研究者来说,他们显然不愿意涉足对自己充满敌意的网络红学,彼此形成了隔膜、对立的状态,直到目前为止,也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。应该说,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,无论是对业余爱好者还是对专业研究者,都是不利的。
就网络红学关注的话题而言,主要集中在作者、成书、版本等学术难题上,从文学、文化层面解读者不是没有,但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前者。
电视剧《红楼梦》剧照
从学理层面而言,对作者、成书、版本等问题的探讨,难度远超过后者,加之《红楼梦》自身的特殊性,涉足这一领域的难度较之其他小说作品更甚,对研究者自身学养的要求自然也会更高。
网络红学的参与者大多是业余爱好者,没有受过专业训练,至少是文学研究方面的专业训练,一些人想当然地以为文学研究不需要什么基础知识和专业训练。
于是,越是有难度的工作做的人越多,而且成果也不断出现,动不动就是发现了《红楼梦》的作者不是曹雪芹,而是另有其人,要么就是揭示了《红楼梦》隐藏的什么惊天秘密,这样耸人听闻的观点在网络上随处可见。
金陵十二钗邮票
起初,一些报刊还进行报道,后来发现这种东西层出不穷,几乎过两天就有一个,渐渐也就失去兴趣了。至于这些观点得不到学界的回应和认可,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在笔者看来,网络红学也有可发挥的空间,它更多体现在对作品文学、文化层面的品鉴和赏析上,因为读者年龄、阅历、性别、秉性不同,对作品的解读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,每个人阅读作品所得到的体会往往是独特的,对其他人也是有启发的。
遗憾的是,不少网络红学参与者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这方面的阅读体验,而是更愿意做那些自己不能胜任的文献考索工作。
剪纸《晴雯补裘》
如果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,玩玩票,倒也罢了,问题在于,不少网络红学参与者并不满足于业余状态,他们非常希望学术界能承认自己的研究成果,甚至希望中小学课本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,结果就形成了一边丑化专业研究者,向他们叫板,一边又非常希望得到专业研究者认可的矛盾状态。
在此背景下来看刀丛中的小诗的《握红小札》一书,不难看出其在网络红学中的位置,自然也不难理解其典范意义。
首先要肯定的是,这是一部高水准的红学著作,尽管它以札记这种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,但无论是观点的新颖、独到,还是深刻,都不比某些专业研究者的著述水平低,比起那些空洞乏味的高头讲章来,该书要高明许多,可读性也强很多。
刀丛中的小诗
至于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那种过人的才华和灵性,更不是一般人轻易达到的。可以说这是一部可以和专业研究者比肩的红学论著,代表着网络红学的最高水准。
这是一部给人启发良多的好书。刀丛中的小诗是一位活跃在网络上的多才多产作家,诗词曲、小说、随笔,皆能驾轻就熟。
就本质上来说,他是一位诗人,用一颗诗人敏感而真诚的心去解读《红楼梦》,他读《红楼梦》,既没有评职称、得大奖的诱惑,也没有为稻粱谋的打算,只是因为喜欢,发自内心的喜欢,这正是《红楼梦》的理想读者。
曹雪芹当初创作《红楼梦》时,希望后世知音者能从其满纸荒唐言中品读出辛酸泪和其中味,分享其珍贵的人生经验。刀丛中的小诗显然体会到了这一点,它分享了曹雪芹的人生智慧和才情,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。他常常用一句充满诗意的语言一下点出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《握红小札》既可以作为一部学术著作阅读,同样也可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欣赏。因此可以说,他是曹雪芹的真正知音。
刀丛中的小诗新作《花间一壶酒:酌酒小品赏读》
近年来,不少专业研究者在不良考核体制的逼迫下,急功近利,沦为论文机器,变得麻木,丧失了艺术感知力。在种种理论的遮蔽下,迷失了方向,忘记了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:我们为什么要读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,我们该怎样去读《红楼梦》。
刀丛中的小诗用自己充满激情、睿智和诗意的品鉴和赏析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,也给专业研究者以启发。
其次要说明的是,这是一部典型的网络红学之作。
作者刀丛中的小诗是位地道的网络红学参与者。他不仅靠网络维持生计,走出校门后,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网络相关,而且他的写作也主要在网络上进行,包括这部《握红小札》,都是全部在网络上发表,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之后,才在出版社结集出版的。
刀丛中的小诗是一位性情中人,很有个性,时常也写一些如匕首一般犀利的文字,但他真诚,并不固执,能听得进不同意见,虚心学习,博览群书,因此能不断进步。不像网络上的一些人,一旦提出一个观点后,再也不会改变,开始以各种手段辩护,哪怕被驳得体无完肤,也要坚持。
也正是为此,刀丛中的小诗不仅在网络上很有人缘,而且在现实生活中,与专业研究者也有不错的互动关系,得到他们的赏识和称赞。
梅节先生为《握红小札》一书题诗
他的《握红小札》一书得到了专业研究者的认可,著名学者梅节先生为该书题诗并题写书名,胡胜等学者对《握红小札》也是赞誉有加。
事实证明,专业研究者并不像一些网友所描述的那么丑陋,比如自私自利、心胸狭窄、歧视或嫉妒业余爱好者,等等。
刀丛中的小诗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,他原先所接受的职业培训也与文学无关,但这并不妨碍他经过不断努力,成为一位高水平的红学研究者;他是一位典型的草根红学家,但这不影响他与专业研究者的友好交往。只要是金子,总是能发光,而且这种光芒是任何人都不能遮盖的。
这个道理对刀丛中的小诗适用,对所有网络红学参与者都适用。作为红学爱好者,刀丛中的小诗的成功、他与专业研究者的友好交往都是具有示范效应的,对其他网络红学参与者来说,也是可以提供启发的。
因此,无论是从《握红小札》一书自身的品质还是从作者刀丛中的小诗的写作行为来看,都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红学的典范之作,它使我们看到网络红学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。
《红楼梦摘华》
继《握红小札》之后,刀丛中的小诗还准备出版其品评《水浒》之作,这同样是一部精彩之作,也是值得期待的。
衷心祝愿刀丛中的小诗能走得更远。
【相关阅读】
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
并“识别图中二维码”打赏